|
石油輸出國組織(歐佩克)及其盟友(歐佩克+)發表聲明稱,沙特阿拉伯、俄羅斯、伊拉克、阿聯酋、科威特、哈薩克斯坦、阿爾及利亞和阿曼等8個產油國決定,自2025年6月起日均增產41.1萬桶石油。這將是上述國家連續第二個月以高于預期的幅度增產石油。

(圖源:沙特阿美官網)
5月5日,WTI原油期貨開盤即跌破57美元/桶大關,創下近4年新低,收于每桶57.13美元。5月6日,國際油價從低位有所反彈,但仍引發油價走低猜想。
石油是經濟發展的命脈,所以,石油輸出國組織及其盟友的增產計劃一經推出,就引發全球關注。該增產計劃無疑會影響全球石油能源供應格局,也會對中國這個能源消費和發展中的經濟大國產生影響。
增產動因:穩價、經濟與權力的三重博弈
石油輸出國組織及其盟友,連續兩月發布增產聲明,緣于其市場穩定、經濟壓力和國際市場份額主導權爭奪等方面的考量。
從市場穩定的角度來看,石油輸出國組織及其盟友,希望通過增產來緩解當前國際油價的波動性。

(圖源:歐佩克官網)
5月5日,WTI原油期貨開盤即跌破57美元/桶大關(最低觸及55.03美元/桶),創下2021年以來新低;布倫特原油同步下跌近2%,此前在4月初已跌至65.58美元/桶的階段性低點。
由于全球經濟衰退預期和需求疲軟,油價已經處于較低水平,而石油輸出國組織及其盟友的增產計劃,旨在通過增加供應來釋放供應穩定信號,緩解市場對供應短缺的恐慌性拋售,從而穩定油價并避免進一步下跌。
沙特能源大臣阿卜杜勒·阿齊茲·阿勒瓦利德表示,此次增產將有助于維護市場穩定,并預計8月份市場情況將有所改善。
從經濟壓力的角度來看,石油輸出國組織及其盟友的國內經濟發展,面臨亟需石油經濟大力支持的需求。
例如,沙特作為石油輸出國組織及其盟友領導國,其經濟高度依賴石油出口收入,因此沙特也需要通過增產來增加財政收入,以支持國內經濟建設。
此外,石油輸出國組織及其盟友的部分成員國,可能面臨超產行為壓力,超額生產引發爭議。如哈薩克斯坦、伊拉克等成員國,長期違反配額限制,引發沙特等核心產油國不滿,此時通過增產協議,旨在通過統一行動約束違規行為。
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,是石油輸出國組織及其盟友想通過增產維護國際市場份額主導權。非歐佩克國家(如美國頁巖油)產能擴張,威脅石油輸出國組織及其盟友份額,沙特主導增產,就是為了對沖外部供應增長對定價權的侵蝕。
值得注意的是,石油輸出國組織及其盟友的增產計劃并非一成不變,其增產幅度和時間安排可能會根據市場變化進行靈活調整。
全球沖擊:供應、價格與地緣風險共振
歐佩克成員國及其盟友的增產計劃,將對全球石油供需格局產生重要的影響。
石油輸出國組織及其盟友宣布自6月起,日均增產41.1萬桶石油的決定,這是繼5月增產后的連續第二個月超預期擴產。
這一增產決策,打破了2023年11月以來日均220萬桶的自愿減產協議框架(原計劃2025年3月底到期),標志著全球能源供應格局進入新一輪調整周期。
其對全球能源市場的影響,可從供需關系、價格博弈及地緣政治三方面展開分析。
從?供應端?看,連續兩月加速增產,將使全球原油日供應量增加超過82萬桶(5~6月),加速回補2023年以來的減產規模。
根據協議,沙特6月原油配額提升至936.7萬桶/日,承擔主要增產責任,而俄羅斯、伊拉克等國同步跟進,短期內將緩解北半球夏季能源需求旺季的供應壓力。但這一擴產節奏遠快于原計劃的18個月漸進增產方案(原計劃每月增產約13.7萬桶/日),導致三個月內累計增產規模達到原計劃的一半以上,可能引發市場對供應過剩的擔憂。
值得注意的是,哈薩克斯坦等國的歷史超額生產問題持續存在,若聯盟紀律性不足,實際供應增量可能高于官方數據。
歐佩克成員國及其盟友的增產計劃,也會向石油價格方面傳導并產生影響。歷史經驗顯示,類似策略往往引發國際市場油價的劇烈波動。2015年和2020年沙特的兩次主動增產,曾分別導致油價暴跌至30美元/桶和負值。
當前WTI已跌破60美元/桶,創三年半最大單月跌幅。若按高盛預測的布倫特原油全年均價63美元/桶計算,市場或進入55~65美元/桶的新震蕩區間,低價環境將持續擠壓高成本生產商。
供需雙生:增供對沖通脹,物流成本節省1856億元?
全球石油供應的增或減,與需求是孿生姐妹,事關能源價格和物流成本。
2023年,全球石油供應總體呈現穩定增長態勢,日均供應量約為1.02億桶。2024年,全球石油供應格局進一步寬松,日供應量1.046億桶。2025年,全球石油供應預計將維持或突破1.046億桶/日。值得關注的是,增量主要來自非OPEC國家。
經濟學家譚浩俊在接受現代物流報記者采訪時表示,美國發起的關稅戰,讓整個世界經濟都受到很大影響,甚至面臨著物價上漲等通脹威脅;石油輸出國組織及其盟友增加石油供應,可以緩解能源價格壓力,同時,增加石油供應也是應對經濟下滑的重要舉措。
另外,美國挑起了中美關稅戰之后,美國能源對中國的供應鏈基本切斷,但有俄羅斯等石油輸出國組織及其盟友與中國正常的能源貿易,中國的能源供應安全穩定不會發生什么問題,若石油輸出國組織及其盟友增加產量,中國的石油供應保障性則加強,這對穩定中國石油價格將產生積極影響,避免因為關稅戰帶來能源價格上漲。
從全球石油需求來看,2023~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呈現持續增長態勢。2023年全球日均需求量為1.02億桶,2024年上升至1.04億桶,預計2025年增至1.06億桶,三年累計增長約400萬桶/日。
數據顯示,2024年我國機動車保有量達4.53億輛,其中汽車3.53億輛,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為 ?3140萬輛?,燃油車保有量約為 ?3.216億輛。2024年,我國柴油全年表觀消費量在19743萬噸。2025年,柴油表觀消費量預計在19270萬噸左右。?
譚浩俊認為,石油輸出國組織及其盟友增加供應后,對中國物流運輸成本降低會帶來積極影響。
值得關注的是,特朗普政府關稅戰,疊加石油輸出國組織及其盟友增產,可能導致國際油價短期波動區間下移。
2024年,中國日均原油進口量約1104萬桶。按此為基數計算,若油價每桶下跌10美元,中國年均原油進口成本將減少2901.31億元人民幣;物流行業消耗原油約占進口總量的64%,中國物流業年度成本可減少約1856.84億元。
(注:2025年5月7日匯率:1 美元 ≈ 7.2 人民幣)